寧夏日報報道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啟迪助力寧夏“智”水有方打印

發布時間:2024-08-28來源:寧夏日報

導讀:拨小8月27日,《寧夏日報》發布報道《數字賦能,“智”水有方——寧夏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觀察之數字治水篇》,以生動案例呈現了寧夏“研究院+試驗區+產業園”數字治水科技創新模式取得的顯著成效。


微信圖片_20240828102011c.jpg

▲ 插上數字翅膀的秦漢渠灌域


板荐已至夏秋灌尾聲,在黃河的滋潤下,寧夏灌區跟過去的每一個灌季一樣,呈現著一派田疇錦繡、稻菽溢香、四序和平的豐收美景,但這次又不同:數據要素成為水利勞動成員,與泵站、渠道、灌區等涉水領域“共生共治”,將寧夏傳統水利生產方式推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方向。


声功在秦漢渠管理處調度中心,調度員只需在計算機系統輸入干渠直開口需水計劃,水聯網全渠道算法模型如同一個“大腦”,即可通過渠道上所有水閘、直開口自動調節水位、流量,以毫米級的精確度啟閉近百個閘門,保證取水流量快速穩定在目標流量附近,使得灌區94萬畝農田喝上了渠道“自來水”。


曾蚊據介紹,今年秦漢渠灌區內75%以上面積的玉米灌溉采用這種灌溉模式,供水量和灌溉進度更精準,比去年同期減少引黃水量2210萬立方米。“該模型的成功應用有力推動了渠道灌溉精準配置和高效管理,提升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效益,打造了現代化灌區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案例,為全面打好‘四水四定’主動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秦漢渠管理處負責人說。


微信圖片_20240828102020c.jpg

▲ 寧夏秦漢渠水聯網全渠道智能控制系統為渠道安上了“智慧大腦”


论燎水聯網聯調聯動全渠道控制算法軟件參與到灌溉生產中,推動了引黃古灌區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目前,寧夏灌區已累計安裝測控一體化量測水設施5034套,在線計量率達到52%,建成云泵站49座、打造云灌區130萬畝,對297處干渠重要控制斷面和715處重點建筑物實施在線監控,實現水工程、水資源的智能遠程精準聯調聯控。


遂黍這是寧夏培育形成的“研究院+試驗區+產業園”數字治水科技創新模式取得的一項成效。2019年清華大學與寧夏銀川成立了水聯網數字治水聯合研究院,開始立足寧夏治水需求,以數據要素治理為抓手,以水聯網信息技術為突破,通過水聯網數字治水技術創新,引領寧夏水利高質量發展。


房六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寧夏銀川水聯網聯合研究院副院長魏加華告訴記者,當前,寧夏水聯網數字治水以原創性和顛覆性技術突破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開展水聯網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體系搭建,研發水聯網“感-傳-算”關鍵技術與設備,形成包括物理水網、信息水網和決策水網在內的全面布局。水聯網新質生產力在水資源配置中發揮的場景越來越豐富。


微信圖片_20240828102024c.jpg

▲ 水利“云”飛到西吉縣紅耀鄉小岔溝村


柑爸傳統城鄉供水工程點多、面廣、線長,跑冒滴漏嚴重,管理成本高,供水保證率低。為了有效解決農村人飲“最后一百米”的問題,我區應用“互聯網+城鄉供水”模式,推動西海固地區農村供水數字化改革。2016年,以彭陽縣為試點,寧夏水利廳會同彭陽縣人民政府,聯合清華大學、寧夏水務企業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引入基于物聯網的水聯網技術體系,構建了提高農村供水保障程度的“水源-水廠-管網-入戶”四級伺服技術體系并付諸實施。如今,寧夏城鄉供水保障率由65%提高到95%,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水費收繳率達到了98%,管網漏失率下降到15%以下,管理人員減少56%,成本支出降低30%以上,實現了人們“喝好水”的夙愿。“互聯網+城鄉供水”的實踐是水利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其技術作為全國智慧水利先行先試案例,向全國進行了推廣,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份蓝在寧夏,水治理先行先試的實踐優勢、銀川市創業創新的平臺優勢和清華大學綜合學科的研究優勢匯集成勢,探索數字化條件下治水新途徑,培育數字治水產業,打造出集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技術轉移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為一體的寧夏銀川水聯網數字治水產業園,將水治理各項實踐成果進行高效技術轉移孵化。目前已有62家企業入園,累計完成產值8.6億元,有效解決了水信息產業增長乏力的瓶頸,顯示出明顯的產業聚集效應。